中足联元年回顾期望落空深层症结待解

中足联元年回顾期望落空深层症结待解

2025-11-26 17:32:00 来源:24直播网

每逢岁末,中国足球的论调总是交织着期许与慨叹。过去这一年,对于无数关注这项运动的国人而言,本应是翻开新篇章的元年。曾几何时,我们寄予厚望的全新管理架构——那个承载着职业联赛独立运营使命的实体,在2025年初隆重挂牌,它的诞生被视为中国职业足球摆脱桎梏、走向正轨的关键一步。彼时,无论是圈内人士还是广大的球迷群体,无不怀揣着一份热切的憧憬,冀望这股清流能涤荡盘亘已久的沉疴,洗刷那些“假赌黑”的负面印记,引领联赛迈向真正的职业化与国际化。


然而,当赛季的尘埃落定,我们回望这一年,心头却不免升腾起一股沉重的失落。曾经那些关于变革的呼声、关于独立的设想,似乎只停留在了纸面与口号之中。非但未能如愿见到期待中的改观,甚至在某些维度上,还给人留下了“不及往昔”的初步印象。这不禁让人深思,究竟是我们的期待过于理想,还是改革的力度根本未能触及核心?


最令人扼腕叹息的,莫过于2025赛季中国顶级联赛那令人费解的赛程安排。以往,我们便对职业联赛为了国家队备战而屡次“让路”的状况深感不满,尤其是在世界杯预选赛周期,这种牺牲更是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人们原以为,在全新的职业机构主导下,至少能在联赛与国家队之间的协调上,找到一个更为科学、专业的平衡点。但事与愿违,现实呈现出的“零碎”程度,竟远超任何一个年份,如同被无形的指挥棒随意切割,其混乱程度甚至可以用“史无前例”来形容。


记忆犹新,联赛的号角仅仅吹响了两轮,便戛然而止,陷入漫长的沉寂。此后,尽管国家队在六月未能如愿闯入十八强赛,这一本应带来调整窗口的关键节点,联赛的赛程却未能做出任何及时且合理的修正。更为荒诞的是,在连续三个国际足联指定的国际比赛日窗口期,国家队甚至没有安排集训任务,而联赛,却依然“照停不误”,仿佛置身于一个与外界时间轴脱节的平行宇宙。直至赛季末,最后一轮与倒数第二轮之间竟间隔了足足二十天,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俱乐部外援在合同期内便提前解约离队,令本就缺乏完整性的联赛,更添了几分荒诞与无奈。


长久以来,中国足球的诸多弊病,矛头多指向中国足协。如今,中足联以全新的姿态独立运营,理论上应当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专业决策空间。然而,核心问题似乎并未随着机构更迭而消弭。这不禁让人开始怀疑,中国足球的症结,或许并非仅仅盘踞在某个特定的行政部门,也非单纯的“足协”或“中足联”可以完全承载。这更像是一种深植于土壤之下的结构性困境,一种被动执行,而非主动创造的运行模式。


从某种程度上看,无论是中国足协抑或是中足联,在当前语境下,更多地扮演着“执行者”的角色。它们仿佛只是更高层级意志的传声筒与实施工具,而其作为专业机构本应具备的业务独立性与专业判断力,却难以得到充分施展。这便回到了那个中国足球反复被提及的痛点——“外行管理内行”。这种深层次的症结,并非简单地更换几个管理者,亦或是设立一个新机构就能迎刃而解的。它渗透在决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,束缚着专业人士的手脚,使得所谓的“改革”最终沦为“换汤不换药”的表面文章,令人唏嘘。


在如此令人不安的形势下,中国职业联赛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维艰,充满不确定性。短期内,想要根本性地扭转这种局面,无疑是难上加难。虽然在2025赛季即将落下帷幕之际,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线“希望”,中国足协和中足联已发布了2026赛季的竞赛日历,承诺下赛季将不会再出现类似混乱的赛程安排。这份承诺,似乎旨在平复球迷的怨气,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又让人难以彻底释怀。


究其原因,2026赛季之所以能拥有一个相对“正常”的赛程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届时已无世界杯预选赛的“诱惑”存在。这一事实,反而揭示了问题的深层顽固性。一旦国家队冲击世界大赛的“诱惑”再次浮现,例如2030年世界杯预选赛全面展开之时,谁又能拍着胸脯保证,那些管理部门不会再度出现类似的冲动,将职业联赛的利益再次置于次要地位,重蹈覆辙呢?这仿佛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西西弗斯式困境,每一次推向山顶的努力,都可能在下一次“诱惑”面前,再度滑落谷底。


回望二十年的浮沉,中国足球这片绿茵场上的故事,似乎总逃不脱一个“等”字——等一个转机,等一个奇迹,等一个真正能让专业回归专业的契机。我们渴求的,不仅仅是一个独立运营的机构,更是一种能够尊重联赛规律、维护俱乐部利益、确保球员发展的机制。唯有当这种深层次的制度困境被真正打破,当“外行管理内行”的魔咒被彻底解除,中国职业足球才能真正摆脱这种循环往复的困境,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,不再让那些满怀期待的心,一次又一次地品尝失望的滋味。

相关资讯